杨皮匠小传

      话又说到解放前民国16年(公元1927年),原西康省二十四军军长刘文辉麾下有一皮鞋工作坊,名叫“雅安毛革公司”,厂长吴希珍,是一名技师,虽不善经营,倒也树起了该厂做工考究的名气。

      1951年共产党军代表军事管制了该公司,更名为“雅安县皮革厂”。百废待兴,为发展地方经济,雅安县劳动局向成都招募了第一批技术工二十人;1952年因修建川藏公路第二工程局向皮革厂订了8300双劳保鞋,天下掉下了个大馅饼,皮革厂力小势微无力消化,只得又向成都市劳动局租借了120个技术工人,为期3个月。因革命建设需要,这批技术工绝大多数被留雅,没得法哟,只得在此娶妻生子,安家立业了。有一杨姓师傅就在此例,祖上立业于成都皮房街(今顺成街),到杨师傅已是第二代,为人诚恳,做工精湛,在成都文庙街、顺成街都有响当当的口碑。由于成都师傅的无私奉献为雅安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技术骨干,也为1958年雅安皮革厂出口创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从此以后,工人从原来的几十人逐渐发展到几千人,鞋子也销向了四面八方,巴山蜀水,辉煌一时,轰轰烈烈,潮起又潮落……

      冥冥之中自有安排,在杨师傅的众多弟子中,一杨姓小伙子,也就十多岁,全家几姊妹也都在皮革厂,虽然师承不同,但尤以小杨师傅最为出色,极高的悟性,深得老杨师傅的悉心栽培,杨氏皮鞋的灵巧、独道、考究也就在他手里得到发扬光大,然而小杨师傅生性顽皮,桀骜不训,鬼点子多,又不服管教,使得他过早地走出了国营企业的大门,这在当时,很是需要一番勇气哦!

     走出来了,做什么呢?定要干出一番事业来。在雅安河横街自家18个平方低矮昏暗的木屋中,凭着借来的一百多元钱购置的简易的工具材料,在跳动闪烁的煤油灯下,小杨师傅一针一线,一钉一锤,寻找着他的理念,思考着他的未来,开始迈出了他求生存的第一步。“杨皮匠做的鞋子穿起硬是舒服”,左右邻居都这样赞道。“杨皮匠”这个绰号,不管是褒是贬,都是对小杨师傅这个职业的一种肯定。然而,绰号喊久了也是一种财富,“杨皮匠”这块朴实无华,土里土气的称谓,经过几十年的原始积累和艰苦创业,终于完成了企业向商业的转变。商业和企业的融合之后,“杨皮匠”终以傲居雅安第一品牌的形象展示在广大消费者的眼前。

      一个由绰号伊始,逐渐演变成著名品牌的“杨皮匠”,从此踏上了他的漫漫征程……